

緊緊圍繞立德樹人中心任務,湖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以新工科人才培養為核心,以產學研為推手,主動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學院以“三深”持續深挖高校思想政治多種形式育人文化資源,努力厚植工科人才培育沃土,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助力新工科人才培養。
深耕課程思政責任田 讓工匠精神進課堂
學院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創新構建“三三三”融合型課程體系,讓工匠精神進課堂,實現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的融合,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學院針對信息類專業,設置了知識、能力和素質3種類型課程,增設通識類、基礎類和專業類3個層次的大數據/物聯網課程模塊,課程內容實行3個融合,即基礎理論與單元實驗融合、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融合、職業素質與雙創教育融合,形成“三三三”融合型課程體系,適應新工科IT類卓越應用人才培養的需求。按照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構建知識傳授、能力訓練與價值塑造相結合的課程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案例驅動式教學法,在引入教學案例的同時,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實現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協同培養。
學院結合學科專業在時政熱點、國家大事、突發事件中的應用,挖掘課程思想政治元素,同時引導學生對專業知識引發的人文問題進行思考,包括專業知識、技術和產品背后所蘊含的人文素養、道德情感、工匠精神等。比如,在講授“Python語言程序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以抗擊新冠疫情為時政案例,講授Python大數據編程技術的應用,激發學生投身專業學習、報效祖國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專業技術導論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愛國情懷,課堂上介紹信息與信息技術革命、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讓學生深入了解信息技術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專業學習熱情;通過介紹我國在信息通信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厚植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教學中以智能手機的研制為例,分析產品背后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引出電子信息產品研制中電路、信號、電磁場、計算機4大類電子信息核心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引導學生綜合考慮生產產品過程中的法律、安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工程師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國際視野、工程創新意識、團隊合作精神等綜合職業素養。
學院深耕課程思政責任田,探索構建“三三三”融合型課程體系,將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和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融入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課堂,德育與智育相結合,推動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深入實施“三全育人” 為工科人才立根鑄魂
學院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著力五凸顯”,統籌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工作,為工科人才立根鑄魂。
著力強化領導,凸顯基層黨建工作高站位。學院按照《湖北大學“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依托學?!笆偾f工程”、黨建聚“心”創“新”工程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月度安排制度,精心組織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史學習教育主題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貫通到學院學科體系、專業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著力破解難點,凸顯課程思政改革新舉措。學院圍繞課程思政,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建設16門精品在線課程,編寫13部教材,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將時政、科研成果實例、典型人物等融入課堂教學環節,建立起涵蓋思政課程、專業課程、通識課程等在內的課程思政體系。
著力聚合資源,凸顯實踐育人成效全面性。圍繞實踐育人,學院初步形成“校內三大育人工程”加“校外實踐育人基地”相結合的全方位實踐育人平臺,即以大學生理想信念為龍頭的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程,以大學生自我教育為核心的“學生自育工程”,以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的“學生明星工程”,以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為主題的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
著力把握方向,凸顯意識形態管控平穩性。學院嚴格落實關于文化宣傳陣地建設與管理的制度規定,大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強云端思政,上好戰“疫”思政大課。強化價值塑造,依托道德建設月、“沙湖之春文化藝術節”等活動,讓思政工作的“鹽”與學生的“口味”相匹配,積極開展“書香琴園、文化育人”、走訪湖大學人、霽杏齋讀書節、計信演說家等活動,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著力創新機制,凸顯思政隊伍人員專業化。學院按照“高進、嚴管、精育”的方針推進輔導員隊伍建設。從輔導員工作日志、課堂和寢室檢查等制度強化輔導員隊伍管理,從組織推薦輔導員參加校內外培訓和學習,積極鼓勵輔導員深造學習,精心培育輔導員隊伍;學校輔導員先后獲評全國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三等獎、“荊楚好老師”榮譽稱號。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制作《班主任培訓手冊》和《班主任工作記錄冊》,并舉辦學院班主任培訓班課程,每年為新生配齊“影子班主任”,并對影子班主任進行科學管理,取得良好成果。
學院堅持把思政工作貫穿到辦學治院各領域,圍繞“全”字做足文章,圍繞“育”字下足功夫,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為工科人才立根鑄魂,使學院始終成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堅強基地。
深化守正創新 提升育人效果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學院不斷適應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機遇和國家發展需求,進一步深化守正創新,在人才培養方面主動作為,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中提高辦學水平,提升育人效果。
學黨史,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在建黨百年之際,學院黨委以“三全三同三學”縱深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加強黨史教育和思政教育,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理想信念建設。充分挖掘利用紅色資源和現實題材案例,組織開展主題黨團日、升國旗微宣講、“課前五分鐘宣講”、計信黨史講堂、黨史主題攝影等活動,做到所有學生全覆蓋,線上線下同步學,推動黨史學習常態化,組織支部參加全國千個黨支部打卡紅色地標活動、錄制微黨課、觀看紅色電影等,把黨史學習“搬到”屏幕上、紅色教育基地,使黨員在學思踐悟中鑄牢信仰之基。
搭平臺,提升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學院結合新工科專業特色,主動搭建實踐教學、校企合作、大學生科技創新等平臺,創新課外科技模式,與中科曙光公司共同設計實施數據工坊行動計劃,將行業企業需求和工程項目案例引入數據工坊,將企業工程師、學校教師和學生混編成團隊,以學生為主體,開展以大數據基礎應用為主的科技創新活動;深入推進校企融合,與貴州稅務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每年組織相關專業學生參與貴州稅務、中糧等單位項目實踐,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提升工程應用等能力,成立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充分發揮學業導師、項目導師、企業導師的師資力量,科學分類指導學生參與科研課題研究、科技競賽,切實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
構格局,助力大學生啟智潤心。學院積極構建“大思政”格局,堅持“五著力五凸顯”,統籌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工作;深化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挖掘網絡思政教育資源等媒介,打造學生喜聞樂見、內容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通過典型選樹、美育勞育并舉、讀書和科技競賽“一體兩翼”活動體系,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打通學生進入社會“最后一公里”,同心凝聚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四方”力量,形成系統合力,協同推進實現育人有效銜接。
自2018年以來,學院黨支部獲評省委教育工委“先進基層黨組織”,多位學生在“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等科技競賽中榮獲一等獎,并在學科競賽中獲得省級以上獎勵625項,公開發表高水平論文60篇,獲批專利和軟件著作權40項。多位學生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湖北省“長江學子”等榮譽稱號,學院本科生就業率位居全校前列,研究生就業率一直保持100%。
(作者:王時繪 劉建平 章天金)
原文鏈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10/13/nw.D110000gmrb_20211013_3-16.htm